羊圈圈隨行網 喜信福音團契 喜信醫宣網 生命體驗營 Android APP IOS APP 喜信 FB TJC 喜信網路家庭 首頁 會員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福音 網路雜誌 網路廣播 網路電視 福音傳真 遠距教學 日光美樂地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家庭-大小報 喜信家庭-教會與團契 喜信家庭-喜信成員 喜信家庭-文藝特區 喜信家庭-會員服務 喜信家庭-聯絡我們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討論園地-聖經學堂 討論園地-心靈綠洲 討論園地-慕道友茶坊 討論園地-詩歌花園
耶穌是神嗎?外一問 ◎撰文∕謝順道 ◎期數:402期 ◎2011.03號

【發問】


1.耶穌是神嗎?如果他是神,下面幾個問題該怎麼解釋呢?

①他為什麼需要禱告,才有能力?難道他要向他自己求能力嗎?

②他為什麼需要學習,一面聽、一面問?

③他與聖父不是不可割離的嗎?為什麼他說他在地,同時又在天呢?

④他的思想和意念,不是與聖父完全一樣嗎?為什麼需要聖父吩咐他說什麼,他才能說什麼呢?

⑤他不是無罪之身嗎?為什麼會軟弱呢?

⑥耶穌哭了。他為什麼會因為有人死而難過呢?他不是正要叫他復活嗎?

2.本會的神觀是,一個演員同時扮演三個角色嗎?

北區教會 張弟兄


【答覆】


一、耶穌是神嗎?

聖經說,「馬利亞從聖靈懷了孕」(太一18),而聖靈乃是神的靈(約壹三24)。聖經又說,「道成了肉身,道就是神」(約一14、1);或說,「神在肉身顯現」(提前三16)。由此可知,耶穌原來是神,卻為了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才降生為人到世界來的(太一21)。

「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賽九6)。這一段經文所敘述的是,耶穌將要為神的選民而降生的預言。所謂「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就是說,他將要作王,坐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從今直到永遠(賽九7)。但在降生為人之前,祂卻是全能的神、永在的父。

「論到祂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一3-4)。在這一段經文中,第三節表示耶穌具有人性,第四節則表示祂也具有神性。

「列祖就是他們的祖宗,按肉體說,基督也是從他們出來的。祂是在萬有之上,永遠可稱頌的神。阿們!」(羅九5)。在這一段經文中,上句表示耶穌曾經是歷史上的人物,具有血肉之體;下句則表示祂原來是至高無上的真神,永遠存在,永遠不改變,而且擁有絕對的權柄、能力和尊榮,值得稱頌。

「除了從天降下,仍舊在天的人子,沒有人升過天。」(約三13)。在這一段經文中,上句表示耶穌原來在天上,現在卻降下在地上;下句則說祂雖然從天降下,卻仍舊在天上。這就是說,耶穌的靈、基督的靈、聖靈和神的靈,都是同一位靈(徒十六6-7;羅八9)。更奇妙的是,聖靈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既能充滿萬有,同時又可以充滿了教會(弗一23);同一個時間在某地,又在另外一個空間(詩一三九7-8;耶二十三23-24)。

舉例說,本會一百個受聖靈的同靈,如果約定分散在一百個空間,同時禱告,則各人都會被聖靈充滿,說方言。然而,我們卻不得據此主張,聖靈有一百位,因為聖經說,聖靈只有一位(弗四4);也不可以說,他們各人所受的都不過是一位聖靈的百分之一而已,因為聖經說,我們各人所受的都是完整的一位聖靈(林前十二13)。既然如此,聖靈可以臨到馬利亞,使她懷孕,藉著她所生的兒子耶穌,捨命流血,完成救恩(太一20-21;約十九30);同時祂又在天上立定寶座,統管萬有(詩一○三19),豈不是也可以嗎?

耶穌指著自己說:「父是比我大的」(約十四28)。這就是說,「子」的靈與「父」的靈,雖然是同一位靈(約十四8-10;加四6),「我(子)與父原為一」(約十30);但當祂為了救贖世人而降生為人的那一段期間,卻因為受了肉身的限制,而與父有大小的分別。那麼,在哪些方面,父比子大呢?

第一、父的地位比子大。因為子是父所差遣的,而且子凡事都要順從父的旨意(約十二49-50,七6、8;太二十六39)。

第二、父的能力比子大。所以為了未來的傳道工作,子必須先禁食禱告四十天,被聖靈充滿,戰勝撒但的試探(路四1-15);在工作中也需要常常禱告,不斷地祈求從上頭來的能力(可一35;路五15-16;徒十38)。

第三、父的權柄比子大。所以在分離的禱告中,子說祂所得著的權柄是父賜給祂的(約十七2)。這種權柄就是托住萬有,以及支配自然界一切現象的權柄(來一3;可四37-41);也是治理萬民,萬王之王的「王者」的權柄(但七13-14;約十七2;太二十八18-19,二十四14;啟十一15,十七14,十九16)。

第四、父的尊榮比子大。所以在分離的禱告中,子對父說:「我在地上已經榮耀祢,祢所託付我的事,……」(約十七4)。子是父的榮耀所發的光輝(來一3),凡祂所做的事,都為了榮耀父的名(路十七15-18;約九1-3,十一3-4、40,十三31-32,十七1;弗一20)。

第五、父的所知比子大。因為子所講的,都遵照父的指示(約十二49-50);祂所知道的,都來自父的教訓(約八28)。由此可知,父的所知無限(約壹三20),但子的所知卻是有限的(太二十四33、36)。

父的地位、能力、權柄、尊榮,以及所知等,雖然都比子大,但父的靈與子的靈,卻是同一位靈,這就是「靈裡的一致」之奧祕性。在這裡需要特別聲明的是,所謂「靈裡的一致」,並不是說,父、子、聖靈等,三種靈的一致;而是說,父的靈、子的靈、聖靈,乃是同一位靈,這樣的一致。

依據上列的聖經根據,並對那些經文所作的詮釋,再針對你所提出的幾個疑難問題,可以如此解釋:

①耶穌之所以需要禱告,向神求能力,乃因他成為「血肉之體」而來,受了肉身應受的限制(來二14),而神便是賜給他能力的來源(徒十38),祂是全能的神(創十七1)。當然,他祈求的對象是神,並不是他自己;因為他每一次禱告都說,「父啊!」(太十一25;約十一41,十七1),而未曾說過,「我啊!」

②耶穌在殿裡,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路二46)。那時,耶穌才12歲,還是孩童(路二41-43),許多事情都需要學習;尤其是猶太人的男孩子,到了12歲,正逢開始學習律法,要成為「律法之子」的時候。當然,他因為得著神所賜給他的智慧,所以領悟能力甚強,是不言而喻的(路二40、47)。

③「除了從天降下,仍舊在天的人子,沒有人升過天。」(約三13)。這一段經文所要傳給我們的信息是,「人子的靈」與「聖父的靈」,是同一位靈,而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此,他既可從天降下,同時又在天上,這都是同一位靈的作為。令你百思不解的是,「他與聖父不是不可割離的嗎?」沒錯,的確如此。問題是,地上的「人子的靈」與天上的「聖父的靈」,乃是同一位靈,所以並沒有割離啊!

④「因為我沒有憑著自己講,惟有差我來的父已經給我命令,叫我說甚麼,講甚麼。」(約十二49)。耶穌之所以要這樣說,乃因在他降生為人的這一段期間,父的地位比他大,所以他既要受父差遣,而且凡事都要遵行祂的吩咐啊(約十四28、31;腓二6-8)。不但如此,甚至連他的行程,都要等候父的安排喔(約七2、6、8-10)。

⑤所謂「無罪之身」,並不是說他沒有犯罪的機會,也不是說他不可能犯罪。魔鬼之所以要一連三次試探耶穌,乃因認為他有犯罪的可能性;雖然三次試探都失敗,但牠卻只是「暫時離開耶穌」,而不是永遠離開了他(路四13)。耶穌之所以能勝過試探,乃因他禁食禱告四十天,被聖靈充滿,滿有聖靈的能力(路四1-2、14),而且以神的道為聖靈的寶劍之緣故(路四4、8、12;弗六17)。至於他之所以會軟弱,則因他降生為人,要受肉身的限制,所以當然也有「人性的軟弱」啦。正因如此,當他受試探的時候,他才會經歷與我們一樣的軟弱;也因為這樣,他才會更深切地體恤我們的軟弱,使我們可以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啊(來四14-16)。

⑥「耶穌哭了」(約十一35)。耶穌之所以會哭,乃因他降生為人到這世界來,當然也具有人性應有的感情啊。拉撒路是耶穌和門徒的朋友,如今卻死了。耶穌看見拉撒路的姊姊哭,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約十一11-14、32-33),他就哭了,這是極其自然的真情的流露。「目睹眾人都哀傷的情景,耶穌竟然無動於衷,一滴眼淚也流不出來!」如果這樣,耶穌的愛心在哪裡?「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十二15),這豈不是真誠愛人的具體表現嗎?就安慰的效果而言,與哀哭的人同哭,讓他知道有人了解他、同情他,豈不是勝過千言萬語的勸慰詞嗎?

接著,耶穌來到拉撒路的墳墓前,舉目望天說:「父啊,我感謝祢!因為祢已經聽我。」然後,大聲呼叫說:「拉撒路出來!」結果,已經死了四天的拉撒路,真的出來了(約十一38-39、41-44)。有一句俗語說:「孝心感動天」。我們可以借用這句話說:「耶穌至大的愛心感動了真神」。記得有一位老前輩說過:「臺中教會郭順命長老的令先尊郭腓利門長老,是一位愛心很大,值得我們懷念的長老。因為他每逢要出門去為同靈代禱之前,都要先在家裡情詞迫切地禱告,直到流淚,覺得主已經垂聽了他的禱告,才要動身。」因此,他的代禱非常有效;也因為這樣,當同靈遇到了難題的時候,都喜歡請他代禱。

「耶穌哭了。他為什麼會因為有人死而難過呢?他不是正要叫他復活嗎?」這便是你的疑問。其實,這兩者之間並沒有牴觸。就前者而言,「耶穌哭了」,表示他因為降生到這世界來,所以也具有人性應有的感情,同時也顯明他有極大的愛心。就後者來說,耶穌深信神必垂聽他的禱告,叫拉撒路復活(約十一11、23-25、39-40);但拉撒路的姊姊馬利亞卻不知道弟弟會復活,所以看見了耶穌就哭了;耶穌看見她哭,也就與她同哭了(約十一32-35)。這個畫面豈不是很自然,也很感人嗎?

二、本會的神觀是一個演員扮演三個角色嗎?

「本會的神觀是,一個演員同時扮演三個角色嗎?」答案是否定的。

基督教界所公認,興起於第二世紀最大的異端是「神哲主義」(Gnosticism),第三世紀最大的異端則是「神格惟一說」(Monarchianism)。「神格惟一說」分為兩派,就是「動力的神格惟一說」(Dynamic Monarchianism),以及「形態的神格惟一說」(Modalistic Monarchianism)。

所謂「形態的神格惟一說」,乃是說獨一神以三種形態顯示祂自己。因此,在西方的教會,它被批評為「聖父受苦說」(Patripassianism);在東方的教會,則被稱為「撒伯流派」(Sabellianism)。

在「形態的神格惟一說」派之中,最著名的神學家是撒伯流(Sabellius)。只因他對此派的神觀所作的詮釋具有代表性,所以此派也被稱為「撒伯流派」。撒伯流的主張是:「神性的本質是獨一的,但祂顯示的形態卻是多種。父子聖靈的三個位格,如同一個演員所扮演的三種角色。神將祂自己的獨一本質,在不同的階段中,以三種不同的形態顯示出來。在創造、頒布律法時,所顯示出來的是父;在道成肉身時,所顯示出來的是子;叫信徒重生與成聖時,所顯示出來的是聖靈。」

※本段資料係摘錄自伯克富(Louis Berkhof)著,趙中輝譯,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出版,《基督教教義史》一書(58-61頁)。

針對撒伯流所詮釋的神觀,我們要提出幾項質疑:

第一、一個演員雖然可以扮演三種角色,卻要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耶穌受洗的時候,卻有聖靈降在祂身上,又有來自天上的聲音,認證祂為愛子(太三16-17)。這個景象顯示,聖父、聖子和聖靈,在同一個時間,可以出現在三個不同的空間。請問撒伯流派的神學家:「這是一個演員所能扮演的嗎?」

第二、撒伯流認為神的「獨一本質」,可以在不同的階段中,以「三種不同的形態」顯示出來。並且以時間的劃分法來說明:神可以藉著創造萬物、頒布律法,或道成肉身,以及叫信徒重生、成聖等三個階段,分別以聖父、聖子和聖靈顯示祂自己。然而,從耶穌受洗的時候所發生,父子聖靈同時出現的事蹟看來(太三16-17),這種「不同階段的不同形態」之劃分法,卻是不能自圓其說的。

第三、為耶穌作見證而受逼迫的司提反,臨終之時被聖靈充滿,竟然看見神的榮耀,又看見耶穌站在神的右邊(徒七55-56)。請問撒伯流派的神學家:「父子聖靈,豈不是可以同時出現嗎?這是一個演員所能扮演的嗎?依據你們的邏輯,該怎麼解釋這個事實呢?」

第四、「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祂永遠與你們同在。」(約十四16)。在這段經文中,有為門徒代禱的耶穌,又有垂聽聖子祈禱的聖父,而且有將要賜給門徒的保惠師(聖靈)。顯然,父子聖靈能夠同時存在於三個不同的空間。請問:「依據『神的獨一本質,可以在不同的階段中,以三種不同的形態顯示出來』之觀點,撒伯流派要如何詮釋這段經文呢?」

其實,只要把握三個重點,則對這些有關神觀的疑難問題,我們都可以從聖經上找到答案的。如下:

道成肉身的目的,是為了完成救恩(約一14;太一20-21);五旬節聖靈大降,三千人受洗,建立了原始教會(徒二1-4、41),也是為了完成救恩;耶穌捨命,復活升天,站在神的右邊作中保,仍然是為要完成救恩,將眾聖徒拯救到底(來七22-25)。如今救恩尚未完成(羅八23;弗一14,四30),所以耶穌必須站在神的右邊,繼續執行中保的任務(羅八34)。此其一。

關於神所應許,要住在我們裡面的聖靈,聖經或說神的靈,或說基督的靈,或說神兒子的靈(羅八9;加四6);關於亞拿尼亞夫婦欺騙神這件事,聖經或說欺哄聖靈,或說欺哄神,或說試探主的靈(徒五3、4、9);關於神禁止門徒前往某地傳福音這件事,聖經或說聖靈禁止,或說耶穌的靈不許(徒十六6、7)……等等事實顯明,父的靈、子的靈,或聖靈,乃是同一位靈。此其二。

神的靈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大而可以充滿宇宙萬有(耶二十三23-24;弗一23),小而可以住在聖徒的心裡(羅八9;約壹三24);而且同一個時間,既在某地,又可以出現在另外一個空間。正因如此,所以耶穌可以說,人子「從天降下,仍舊在天。」(約三13)。此其三。

依據這三個重點,針對上列幾項有關神觀的疑難問題,我們可以這樣解釋:

耶穌受洗的時候所發生,神的靈落在他身上,同時又有來自天上的聲音認證,耶穌是神的愛子這件事(太三16-17),顯示父的靈、子的靈和聖靈,是同一位靈,卻可以同時出現在三個空間。

司提反臨終之時,被聖靈充滿,看見神的榮耀,又看見耶穌站在神的右邊這件事(徒七55-56),所要傳給我們的信息是,為了完成神的救恩,耶穌需要站在神的右邊,繼續執行中保的任務。雖然如此,父子聖靈卻不是三位神,而是同一位神靈的作為。因為救恩還沒有完成,所以父子聖靈需要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執行共同的任務──完成救恩。

「約十四16」那一段經文所要告訴我們的是,因為救恩尚未完成,所以耶穌需要執行中保的任務,代替門徒祈求父賜給他們一位保惠師,以便繼承耶穌在世的工作,使他們有所倚靠,並得著安慰(約十六5-7)。


推薦給朋友   發表感想   看讀者迴響   加到我的百寶箱   下載PDF檔 分享至 Facebook
返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