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圈圈隨行網 喜信福音團契 喜信醫宣網 生命體驗營 Android APP IOS APP 喜信 FB TJC 喜信網路家庭 首頁 會員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福音 網路雜誌 網路廣播 網路電視 福音傳真 遠距教學 日光美樂地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家庭-大小報 喜信家庭-教會與團契 喜信家庭-喜信成員 喜信家庭-文藝特區 喜信家庭-會員服務 喜信家庭-聯絡我們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討論園地-聖經學堂 討論園地-心靈綠洲 討論園地-慕道友茶坊 討論園地-詩歌花園
誰是我的鄰舍? ◎撰文/璞琢 ◎期數:497期 ◎2019.02號


《路加福音》第十章記載,有一位律法師試探耶穌,兩人之間有段妙問妙答。

律法師問:「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主耶穌反問:「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唸的是怎樣呢?」

律法師回答:「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主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

律法師再問:「誰是我的鄰舍呢?」

主耶穌便說了一個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有一人在從耶路撒冷前往耶利哥的路上遇到強盜,被洗劫一空、打個半死、倒在路邊,有祭司和利未人路過,看見他,卻繞道而去;唯有一位撒瑪利亞人,看見他就動了慈心,到他身邊用油和酒為他清洗、包紮傷口,用自己的牲口載他到店裡休息、照顧他,還拿錢請店主照應他,等他回來後再償還店主其餘的花費。

說完故事,主耶穌反問律法師:「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律法師說:「是憐憫他的。」

主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這段看似界定「鄰舍」定義的對話中,最耐人尋味的思考點有三:「誰是我的鄰舍呢?」、「誰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是憐憫他的」。



誰是我的鄰舍呢?

從小宗教教育的幼稚班課程,便透過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教導我們要愛人如己。我們的鄰舍就是需要幫助、需要憐憫的人,所以我們要當個有愛心的好撒瑪利亞人,憐憫幫助有需要的人。若單從這個角度思考誰是我的鄰舍,我不禁自問,我的鄰舍是自己眼中的可憐人嗎?我的鄰舍是有需要被施捨愛心的人嗎?我的生活不見得過得比別人強,我憑什麼覺得自己可以用「有能者」的姿態去同情、憐憫人呢?我真的那麼偉大、自以為能夠單憑己力去愛人、憐憫人嗎?

主耶穌在「八福」中提到「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太五7),也說:「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天父慈悲一樣」(路六36),可見慈悲為懷和憐恤人是神要基督徒效法的神性,也是對基督徒帶有祝福的要求。是否能將憐憫鄰舍這件事當作一個自我實現的項目,努力經營的慈善事業,做個好業績以滿得主應許的福氣?



誰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

在「愛鄰舍如同自己」的前提下,人的思路很容易侷限在設定誰是需要被愛的鄰舍。但主耶穌卻將律法師的問題從「誰是我的鄰舍呢?」轉為「誰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主耶穌想調整我們的思考角度,從施予者的角度去設定哪些是需要被愛的鄰舍,轉為從接受者的視角來思索誰是那個會愛人如己的鄰舍。對於自高自傲的人心而言,以高高在上的心態去給予人關愛憐憫比較容易,以低下卑微的姿態來接受人的同情憐憫比較困難。若不設身處地以需要接受幫助才能脫離困境的角度思考,很難體會嚐到慈悲滋味與得到溫暖安慰的渴望與感動。

若角色替換,思想在現實生活中自己可能會淪落為如同那落在強盜手中的人嗎?何時自己會是需要、渴望有位愛人如己的鄰舍來幫助呢?倘若欺凌我的強盜是困難、壓力、病痛、罪惡、患難、逼迫,那位願意愛我如己、救我脫離困境的鄰舍會是誰呢?或許是摯愛我們的父母、手足,或許是深愛自己的伴侶、兒女,或許是身旁的同靈、朋友、專業人士,但真正有權柄能夠救我們脫離苦海的,豈不是在十架上為我捨命、救我出死入生的主耶穌嗎?



是憐憫他的

律法師所使用的「憐憫」一詞在希臘原文是“eleos”(S1656),即慈悲、仁慈、恩慈(mercy)與可憐、同情、憐憫(pity)之意。“eleos”是從同情、可憐的心腸產生慈悲、憐憫的行動來幫助受苦之人減輕他們的苦楚。

律法師為何使用「憐憫」這個字眼來描述好撒瑪利亞人?同樣面對落難的人,另兩位路過的祭司和利未人或許因有聖職在身、怕沾染可能的死屍污穢、耽誤聖工,才對落難者視而不見、無動於衷;但這位好撒瑪利亞人卻動了慈心,放下手邊的工作,前去幫助、照顧落難者,使他原本宛如將殘燈火的生命,不被他人的冷漠吹熄,反因自己的憐憫而獲得轉機,傷口得包裹、生活得照顧、生命得以保全。

想想主耶穌在認定誰是自己的鄰舍這件事上,豈是以地緣關係,被動的等人搬到你身邊成為你的鄰舍嗎?或是用心關懷,主動的讓自己成為他人的鄰舍呢?或是要人想起主耶穌這位憐憫自己的鄰舍,因主愛的激勵,願意讓自己成為愛人的鄰舍,將主的愛傳遞給需要主愛的人,進而達到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的具體表現呢?想想主是我們的鄰舍,愛鄰舍就是愛主,愛主就是愛鄰舍,不是嗎?
如何當個會憐憫人的好鄰舍呢?

按律法師對「憐憫」(eleos)的認知:從同情、可憐的心腸產生慈悲、憐憫的行動來幫助受苦之人減輕他們的苦楚。可見「憐憫」是發自內心善意來幫助人減輕痛苦的善意行為,包含心意、行動、果效的三個層面。換句話說,憐憫就是人主動以同情的心意和仁慈的行動,來達到減輕他人痛苦的果效。減輕他人痛苦的具體表現就是使人得到安慰。為何常常有人感慨「好心沒好報」,明明一片好心去幫人,結果卻適得其反呢?



無用的醫生

約伯的三個朋友可說是聖經中最出名的「好心冤大頭」。當約伯在一天之內兒女全亡、財產盡失,不久之後又突然全身長滿毒瘡,眾叛親離之際,約伯三友卻特意趕來與約伯一同悲傷、為約伯放聲大哭撕裂衣服、與約伯在塵土中靜默同坐七天七夜(伯二11-13)。如此親自陪伴的肢體語言,不正是憐憫的充分展現嗎?為什麼當約伯打破沉默,咒詛自己的生日後,三位朋友各憑自己對神的認識,好意勸說約伯要跟神悔改,卻無法用言辭達到安慰約伯的目的,甚至被約伯說成是安慰人反叫人憂愁之「無用的醫生」?(伯十三4,十六2)。為何善意的柔性勸導會演變成大戰三回合的辯論會,導致神對他們三人發怒?為何約伯三友有憐憫的心意,有憐憫的行動,卻沒有達到憐憫的果效呢?神點出關鍵是他們議論神不如約伯說的是(伯四二7)。

人在受苦時會想透過給予自身苦難一些意義,以尋得心靈的解脫。約伯三友努力地以自己的觀點,議論神為何降給約伯如此悲淒的苦難、他們勸約伯要悔改。原本憐憫、安慰人的初衷,卻因對神認識偏頗的言語,使約伯情緒反彈、自我辯護。憐憫的安慰不成,反倒變成沒有憐恤的議論與辯論。不合宜的話語何嘗不就是讓憐憫的心達不到安慰目標的絆腳石,也是「好心沒好報」的原因。



用親愛的話安慰

有神同在的約瑟可說是「安慰達人」。約瑟與他哥哥們的恩怨情仇,非三言兩語能簡單帶過,豈能輕易一筆勾消呢?想到當年狂妄無知,出賣約瑟為奴隸,讓約瑟吃盡苦頭的哥哥們,在父親雅各過世後,害怕約瑟仍懷恨在心,會等父親百年後報復他們,便託人將父親生前的遺言轉達約瑟,懇求約瑟看在父親的面子上,能夠饒恕哥哥們的過犯與罪惡。兄弟再次相見時,身為宰相的約瑟對滿心恐懼、俯伏在地的哥哥們說:「不要害怕,我豈能代替神呢?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旨意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現在你們不要害怕,我必養活你們和你們的婦人孩子。於是約瑟用親愛的話安慰他們」(創五十19-21)。

約瑟能夠口出恩言,用親愛的話安慰哥哥,關鍵在於他能夠從神的角度看清神的旨意,明白自己所經歷的苦難正是神特別救贖計畫的樞紐,得以從極大的饑荒中,搭救自己、本家本族,還有埃及全地與迦南地的人。約瑟看清哥哥們不過是神成就祂奇妙作為的工具之一,所以約瑟不僅能用親愛的話安慰哥哥們,更在埃及地與哥哥們和睦同居,這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詩一三三1)。正如《雅各書》三章17節:「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從神而來的智慧言語,就是合宜的話,讓憐憫人的情意得以安慰傷痛者的心,如同金蘋果在銀網子(箴二五11)。



同得安慰

我們可以從何得著智慧來憐憫、安慰人呢?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一章3-7節點出憐憫與安慰力量來自於神:

願頌讚歸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神,就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神。我們在一切患難當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夠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我們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我們受患難呢,是為叫你們得安慰,得拯救;我們得安慰呢,也是叫你們得安慰;這安慰能叫你們忍受我們所受的那樣苦楚。我們為你們所存的盼望是確定的,因為知道你們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林後一3-7)。

這段經文清楚告訴我們,憐憫不是慈善事業,憐憫不是自我實現的舞臺,憐憫是為主作安慰的事奉。在神面前,我們不過是卑微的人,與世人一樣會歷經人世間的苦難,與世上的基督徒一樣會經歷信仰的操練與患難,但揀選我們成為神兒女的天父,會在一切的患難中安慰信靠祂的兒女,發憐憫的神會加添我們心力與恩典、扶持我們走過患難的死蔭幽谷,使我們的福杯滿溢。面對遭遇患難的人,我們不過是蒙神憐憫的器皿,將慈悲憐憫之神所賜的恩典、感動,與同遭患難的人一同分享自己福杯裡來自於神的安慰。願我們在為主作安慰事奉時,能夠蒙神賞賜智慧,倚靠上頭來的智慧行事、說話合宜,讓我們學習憐憫與被憐憫的信仰課程中,在主的愛與恩典中同得安慰。





推薦給朋友   發表感想   看讀者迴響   加到我的百寶箱   下載PDF檔 分享至 Facebook
返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