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圈圈隨行網 喜信福音團契 喜信醫宣網 生命體驗營 Android APP IOS APP 喜信 FB TJC 喜信網路家庭 首頁 會員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福音 網路雜誌 網路廣播 網路電視 福音傳真 遠距教學 日光美樂地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家庭-大小報 喜信家庭-教會與團契 喜信家庭-喜信成員 喜信家庭-文藝特區 喜信家庭-會員服務 喜信家庭-聯絡我們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討論園地-聖經學堂 討論園地-心靈綠洲 討論園地-慕道友茶坊 討論園地-詩歌花園
就是「堅持」 ◎撰文/北區宗教小組策劃若魚撰稿 ◎期數:492期 ◎2018.09號


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箴十九18)。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離(箴二二6)。



通常人們會認為「好」的行為表現是與生俱來的,例如:愛整齊、乾淨、勤勞、乖巧、懂事、負責任、守規矩……等;這些好行為,不少的確是屬於天生氣質,但其實有些行為,則是靠父母後天良好的生活教育培養出來的。

許多好的觀念與習慣,在幼兒時容易建立,等到建立成功,再往上堆疊其他想要的習慣,例如:獨立、忍耐、溫柔、節制、和平,甚或是更進一步的個人讀經、聚會及禱告的習慣等,便容易事半功倍。

因此在探討陪伴孩子宗教教育成長的事上,當先論及生活教育,這是最根基的一環。以下,我結合了《為孩子立界限》這本書中,你我都會發生且類似的生活畫面,再加上自己在幼兒園工作觀察到的狀況,試著以輕鬆的方式,與大家分享「生活教育的成功有助於宗教教育的扎根與成長」。



自己的事自己做(負責與勤勞)

一日大珊到小艾家做客,看到她正在兒子的房裡打掃,大珊看著她說:「我替你兒子未來的妻子難過。」

小艾沉默了一會兒回答:「我從來沒有那樣想過,況且他還小。」

大珊說:「我們都是從生活的經驗中去體會與學習,妳不但剝奪了孩子體驗與成長的機會,也培養了他『不』勤勞與『無法』負責任的習慣喔。」

「但是他一定掃不乾淨,我看了難過,還不如我幫他掃掃,這樣比較快。」小艾無奈的說。

「自己的事自己做,做得好或壞,自有時間練習,遲早會因為熟練而進步的。」
大珊一邊說一邊打開手機,放了一段朋友錄給她影片,是友人大班的女兒如何幫忙做家事的畫面。只見影片中的小女孩拿起沙發上屬於自己的衣服,一件一件按照秩序摺了起來,每一件摺的方法大致都一樣:對摺,對摺,再對摺。雖然動作慢,但循序漸進。

大珊說:「這小孩的母親是位非常有想法的人,所以她常分享一些東西給我。」
小艾驚訝的一直看著那摺衣服的小孩,直到她摺完全部的衣服,邊看邊不斷地稱讚:「哇,這麼小就這麼乖!好懂事喔!」

大珊說:「所以不要太小看孩子,在他們能走會動的時候,就要開始慢慢地賦予責任,讓他們漸漸體會生活中哪些事是不可以踰越的界線,以及自己應該要完成的部分。」

「但是要怎麼開始才好呢?」小艾看著大珊說。

「舉個我們幼兒園的例子來說,一個孩子送進學校後,老師對待他們的方式,不會因為年紀小,就替他們代勞許多事,因此在教導幼兒學習生活自理的方法上,通常是先帶著他們去做每一件事情。

例如:一早到校後打開書包、取出帶來的東西,並掛好毛巾、放好水壺、牙刷、牙杯,以及洗手後,才到座位上坐好等候用餐,自小管理自己使用的東西。

當老師帶領二至三次的學習後,就只是口頭叮嚀,若有動作延遲的,也僅以『等待』與『叮嚀』二者交互運用,並不會馬上代勞。

有時候,小朋友用餐不慎打翻了自己的飯菜,老師也是請他自己撿起掉落了一地的大塊食物,再交給他一塊濕抹布,慢慢的擦拭乾淨。

一回生、二回熟,漸漸的,他們面對事情就不會再閃躲推諉。所有生活上的大小事若真的能夠自小養成習慣、學習自理,慢慢地,你會發現它就如同建造房子,若重視地基的穩固,就不怕建造過程中遭遇到的意外壓力,而使整座建築物倒塌。」

小艾:「有那麼嚴重嗎?」

大珊笑著回答說:「沒有啦!我只是想告訴妳一個教養上比較省力的方法,就是『觀念』的改變。

不要小看孩子還幼小,其實他們能承受的東西超乎你的想像。如果妳的觀念一直是『孩子還小不懂事,做不成事的,我現在辛苦一點兒沒關係,長大再叫他們做……』,那麼,未來妳必須要面對的事,很可能就是一個『叫不動』的孩子,一堆『孩子應該要有能力處理卻不會處理』的事。」

大珊接著說:「在主裡教養孩童的方法也是一樣,培養孩子禱告、聚會及讀經的習慣,不要因認為孩子年紀小、無法立刻理解所做事情的意義,就順其自然地只顧自己靈修,而以『等待』孩子思想成熟後,才想著要求孩子坐在會堂裡聚會或讀經、禱告。通常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已經錯失帶領孩子親近神的最佳機會。
因為在等待孩子身心成熟的這段時間,大環境已經給予他『你所意想不到的觀念』。例如:我覺得學校老師或同學講得比較對、現在大家討論的都是『尊重多元性別』,對同性戀的行為不要排斥、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不用太迷或排斥別人的宗教,或是只要我喜歡的事,沒有什麼不可以做的……,等等之類與聖經道理相悖離的事。

如果自小沒有透過教會生活體驗神的存在,養成『敬畏神』及『以父事為念』的觀念,那麼孩子在處理生活大小事的順序與抉擇上,也不會將與信仰有關的事情排在前面。例如:阿哲選擇去學校社團練習話劇取代參與教會團契;小昕決定和同學去自助旅行而放棄報名學生靈恩會;教會那邊雖然有事工,但卻想等學校的事情處理完後再去……。

如此惡性循環,可想而知,在屬靈的體驗上更不容易有所收穫;然而仔細想想,為什麼會這樣呢?」

小艾說:「是啊!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聖經上說:『隨從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隨從聖靈的人體貼聖靈的事』啊!」

大珊頑皮詼諧地又說:「但老實說,我認為只要父母教養子女的觀念正確,以身作則,忍住『不捨』,其中雖多有挫折,但是『堅持』並將『時間拉長』,會看見教養的果效的。」

小艾趕緊說:「等一等,我沒辦法處理的是『我要求了,但是他偏不做』,這個時候,為了怕破壞親子關係,最後,我也就不勉強了;可是,我內心深處還是希望他可以像教會裡其他的孩子一樣,願意並且也喜歡做應該要做的事,例如:上課準時、作業認真、喜歡參與教會的事務等等。」

大珊拍了拍小艾,語氣堅定地說:「就是『堅持』,意念的堅持。孩子畢竟是養在家裡的,吃住都需仰賴父母,只要是對的事情,父母能做的就是堅持。雖然孩子在就範時未必能因理解而心平氣和,但是別忘了我們最重要的利器就是『禱告』,將我們所想要的告訴神,相信祂必能如我們所求,在我們堅持孩子應該有的作為時,助我們一臂之力。

妳不妨現在就憑著信心做做看。屆時……事情如果出現轉機,妳體驗到神在其中時,記得分享給我喔。」大珊微笑著說。

「不過,妳的問題也讓我想到園所最近發生的一個案例,父母多有軟弱的一面,但其實在孩子小的時候『堅持』對的行為,是絕對有效的。」大珊繼續說。

「有一個三歲多的孩子在家像個小霸王,換句話說,父母完全如他所願地滿足他一切的想法,例如吃飯時只吃肉不吃菜,做錯事從不需要認錯或道歉,長期下來,在團體生活中,遭遇了需要守規矩或搶玩具等不順心的事時,『出手打人消氣』是他常用的方法,因為父母接受他的方式,讓他以為這樣做『就是對的』。

因此每次他打人或是做出危險的動作(例如:坐二腳椅、生氣時對人吐口水等),遭逢老師制止並要求他道歉時,他會不動如山,彷彿沒有聽到,一副不覺得重要的樣子。總之,就是不說『對不起』。

老師想生氣,但對象卻是一個才滿三歲的孩子,因此,我看到老師採取的策略是『講重點』並且『堅持』──『打人』或『吐口水』等錯誤的行為,就是必須道歉,不能妥協。」

「那結果呢?那孩子很快就道歉了嗎?」小艾像是想趕緊知道結局似的問著。
「當然沒有。不是說了『他不動如山』嗎?」大珊回答。

「那他的老師怎麼處理呢?」小艾說。

「堅持啊!」

「不說『對不起』,就剝奪他做最喜歡事情的自由。例如:玩玩具的時間,必須坐著不能參與,或請他和另外一個班級一起上課學習禮貌(即令他做不想做的事)。」

「結果一次就成功了嗎?」小艾笑著問。

「當然不是。我看見老師反覆操作了好幾次,每次都像處理大事一樣,『慎重而且堅持』。他讓孩子對事情的『對與錯』留下深刻的印象,並且也在孩子心中建立了老師的權威與原則。」大珊正經的說。

「今天才又發生這昔日的小霸王自以為有趣的對午餐所使用的公共餐具做了一個吐口水的『假』動作,老師馬上糾正並請他對備餐的阿姨道歉。我看到他自然地走向前,收起了調皮的笑容,對阿姨深深的彎腰鞠躬,然後說了一句小聲的『對不起』!」

「哇!成功了!」小艾也很高興的說。

「其實我明知道那位老師的策略,但還是忍不住的去求證。我問了老師,是什麼方法,讓一位『叫不動』的孩子,有這麼大的改變?」大珊轉身看著小艾。

「結果她的回答是?」小艾急切的接話。

「妳知道嗎?這個簡單的問題讓那位老師定定的看著我,用簡潔有力的聲調回應了一句:『就是堅持!』真是讓我印象深刻。」

「總之,為孩子立界線,在教養的事上讓他到老都不偏離,這項工作沒有終點,為人父母的詞典裡要有『永不放棄』四個字,這是我今天想和妳分享的話。」大珊邊說邊站起身走到了門邊。是時候該告辭了,同時也留給小艾一個空間,去思考她今後要怎麼做了。



後記

我們都希望能養育出「與神親近」的孩子,但卻常常因為環境的各種誘惑而使得路途困難重重;然而要牢記的是,在教養孩子的事情上沒有終點,「陪伴」與「永不放棄」是為人父母永遠要堅持的觀念,慈愛的主必定會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並給予相對的回應。





參考書目:Dr. John Townsend & Dr. Henry Cloud,吳蘇心美譯,《為孩子立界線》,道聲出版,2002.5.1。






推薦給朋友   發表感想   看讀者迴響   加到我的百寶箱   下載PDF檔 分享至 Facebook
返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