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圈圈隨行網 喜信福音團契 喜信醫宣網 生命體驗營 Android APP IOS APP 喜信 FB TJC 喜信網路家庭 首頁 會員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福音 網路雜誌 網路廣播 網路電視 福音傳真 遠距教學 日光美樂地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家庭-大小報 喜信家庭-教會與團契 喜信家庭-喜信成員 喜信家庭-文藝特區 喜信家庭-會員服務 喜信家庭-聯絡我們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討論園地-聖經學堂 討論園地-心靈綠洲 討論園地-慕道友茶坊 討論園地-詩歌花園
從咒詛到仰望(中):從咒詛黑暗到懇求敬畏神 ◎撰文/黎為昇 ◎期數:488期 ◎2018.05號
進度:詩篇一三○篇1-4節
直譯經文:



本篇是上行之詩的第十一篇,也是中世紀天主教會用來作教會崇拜的七懺悔詩篇(seven penitential psalms)之一。2上一篇《詩篇》一二九篇,描述詩人的內心再次衝突與激盪,內心失去了平靜的心;然而到了本篇《詩篇》一三○篇,詩人再度向神祈禱,他歷經了從咒詛黑暗到懇求敬畏神的轉變(1-4節),以及從學習等候中,來仰望神的救恩(5-6節)。

從深淵而出的求告

第一節中複數形式的「 深淵」,原意是深處,指在某物表面以下的遙遠之處,通常指的是一個水體,甚至指的是無法探底的深淵,接近陰間冥府的地方,言下之意就是瀕臨死亡的狀態。3當古代以色列人從事於海上旅行或貿易時,通常會將大海作為渾沌、混亂、危險的象徵。複數形式的「 深處」可以作罪疚感,或是隱喻一種從字面上像是被束縛之情境的表達。4本節詩人用此來比喻那潛藏在他意識之下的心靈深處,正處於極度危機的狀態,這種極致的痛苦如同瀕臨死亡、接近陰間一樣。

當我們違背了良知之後,雖然無人知道,但內心卻感到忐忑不安,此時我們的心好像被關在監牢裡一樣。一個被關在「心獄」的人,雖然身體是自由的,但心卻無法平安,這種傷痕比外面肉體所受的鞭打更為痛苦。當約拿被吞入魚腹之中,他說:「我從患難中為了我求告耶和華,而且祂回應我;從陰間的腹中我呼求,祢垂聽我的聲音(直譯)」(拿二2),此處「陰間的腹」,不單單指在魚腹中那樣惡劣的環境,更指著他內心的深處,因為違逆神的旨意,正掉落到黑暗之中,感受被神丟棄,瀕臨死亡一般。

曾有一個西藏僧人,用了多年的工夫,在僅一絲絲亮光的洞中閉目打坐,當他出來後,其眼睛變成灰黃色而失明。同樣地,當一個人置身在黑暗裡頭太久,那時心靈太久沒有接觸到生命的亮光,以致於對任何事情都模糊不清,如果這人繼續住在黑夜的罪孽深處裡不願改變,他的良心、靈眼一定會退化,甚至是瞎了眼,正如耶穌形容那些自以為義,對福音的大能視而不見,卻將傳統的遺傳視為圭臬的法利賽人,說:「他們是瞎眼的嚮導(直譯)」(太十五14)。

還好詩人在處於這樣無助的狀態之際,他懂得即時求告神。第1節中的「 求告」,這字的意思是呼叫某個人來到他的面前,或是呼叫某人給他某種工作或任務;因此當我們「求告神」的時候,意思便是呼叫神到我們面前,希望神來實現我們的願望,這是人的本能。
求告」這個字第一次出現在聖經的時候,是用在塞特身上。當他一出生,他的父母希望他替代亞伯,以屬靈的角度來說,就是要他接續亞伯與神聯結的地位。然而一開始看不太出來他如何銜接亞伯,直到後來他生了以挪士之後,「那時候,他才開始求告耶和華的名(直譯)」(創四26)。「以挪士 」這名字的意思是一個在虛弱之中的人,有虛弱的或瀕死之意。5或許當塞特生以挪士的時候,這個小孩身體虛弱,所以塞特學會轉向神哀求,開始與神聯結。果真神聽了塞特的求告,以挪士後來活到了九百零五歲。

當詩人在哀求的時候,他連續兩次用命令式的語句要求神垂聽祂的禱告。第2節中的「[ 垂聽」,有透過聽覺來接收所得的資訊之意;至於「 聲音」,除了按字面的意思是指某聲音透過聲波的震動,觸動了人耳中的聽覺之外,此處的聲音更指著帶有喜、怒、哀、樂、愛、惡、欲的情緒心聲。

接著他又要神用「專注的耳朵」聽他「懇求的聲音」。作為形容詞用的「 專注的」,意思是聆聽一個要求,同時也隱含得到聆聽者的回應;而「 懇求」的意思,是為了某事向他人殷勤地或謙卑地詢問或乞求。因此,當詩人哀求神,希冀他的禱告能蒙神的垂聽,除了有希望神不但能了解他的處境,也能感受他內心的狀態,最重要的是,祈盼神能夠用「專注的耳朵」,以實際的行動回應他的願望。

若我們回顧上一篇詩人的處境,又是「犁溝」,又是「繩索」,他在禱告時盡是想到惡人對他的傷害,與他們的結局,難怪到了這篇的起頭,不是「求告神」,就是「求神垂聽」,顯然他內心的世界尚未平靜,仍處在波濤洶湧的吶喊之中。
然而要如何從心如驚濤駭浪的情境中,重拾一顆平靜安穩的心?首先要先感受到自己的禱告蒙神的垂聽,然後才能進到下一篇《詩篇》一三一篇平靜安穩的詩境,這的確是一個滿重要的屬靈課題。

問題是,我們要如何知道神垂聽我的禱告?或許有人認為是心想事成,或許是逢凶化吉,或許是好運連連……等,的確,這些都是神回應我們禱告後的現象。但除此之外,詩人在《詩篇》一三○篇中,給了我們對禱告已經蒙神垂聽的另類想法;換句話說,神也可以透過下列的方式,來回應我們的禱告:
第一、一個蒙神垂聽的禱告,會產生自省的能力(3-4節)。
第二、一個蒙神垂聽的禱告,會產生等候的力量(5-6節)。
第三、一個蒙神垂聽的禱告,會在等候中產生仰望的信心(7-8節)。

第一、一個蒙神垂聽的禱告,會產生自省的能力
第三節中所謂的「 罪孽」6,意思是邪惡、不法行為所導致的結果,同時重點在於對此種錯誤帶有承擔賠償責任或愧疚感;接著「 究察」之意,是觀察並注意某物或某事,是指該字之後所接的受詞。7所以當詩人說「假若祢究察罪孽」,直譯的意思就是,假若神仔細地觀察我們所犯的罪過。但事實上,我們無需假設神會仔細地觀察我們所犯的罪過,因為祂本來就這樣做,要不然所羅門就不會在《傳道書》的最末了說:「因為神將一切的行為帶到審判之中,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直譯)」(傳十二14)。
幾本適合研經的英文譯本都將 翻譯成mark,即作記號、記錄之意,8可能是因為「 究察」的原意是看管或監管之意,也就是限制人或物的進入,帶有某人或某物品需要保護或監管的意涵。例如神將亞當安置在伊甸園內,要他修理與看守,其中的看守,就是用了 這字(創二15)。因此「看守罪孽」,就是神將我們的過犯像看守伊甸園一樣,意思就是將我們所做的罪孽一件件記錄下來、保存下來,當然這樣的動作是作為我們將來被審判的證據。所以「假若祢究察罪孽」,根據英文譯本的意思,是假設神一一記錄我們的罪行,並保留這些罪證的意思。

之後的「 站立」,不僅僅是一個人站著的狀態,更是指以一個進貢者的身分或是為了被評價,站在上位者或長輩面前的意思。所以,詩人所要表達的是:當我們想在神面前獻上供物,或是在神面前被神所評論,神若是要一一追究我們所做或所說的一切,試問誰能夠站立得住呢?

第4節中的「 赦免」,意思是寬容或原諒,從做錯事中移走罪疚感。當一個人自覺罪如深淵,為著自己的罪孽憂傷痛悔,他便會懇求神的回應,希冀所行所言能滿足神的公義,同時,神就將人的罪塗抹去,正如神在《以賽亞書》所說的:「我,我就是那為我的緣故塗消你過犯的那位(祂);我不再記念你的罪惡(直譯)」(賽四三25)。

曾有一個孩子問:「神赦免人罪以後,祂會把罪放在哪裡呢?」媽媽反問:「昨天你在黑板上畫的圖畫在哪裡呢?」孩子說:「我已用板擦擦掉了!」「擦去以後,你把那圖畫放在哪裡呢?」「喔!擦乾淨後,圖畫就沒有了呀!」所以神赦免人的罪以後,罪就消滅無蹤無跡了,就像那小孩將黑板上的圖畫擦淨以後,就不再看見那圖畫一般。

第4節下半句中動詞的「 你蒙敬畏」,就是恐懼並兼容驚嘆、虔誠與尊敬的感覺;「 以至於」是複合字,9意思是表達一個結果的發生,或是表達上半句這件事的目的為何,因此第4節中,詩人表達了神對我們赦免的目的,是要我們更敬畏祂。

是的,神是慈愛的!然而,祂的慈愛必須建立在公義之上;換言之,神的慈愛可不是毫無原則的愛,而是必須建立在敬畏神以及懼怕祂公義審判的前提之下,樂意遵照神所提供給人的得救之道與公義的法則,做神要求我們做的事,不做神所不喜悅的事,其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解決罪的問題,滿足祂的聖潔,讓人能夠從毀滅中出來,進一步對神比以前更崇敬,與祂的關係更加緊密。

再者,神是完全聖潔的,當一個人在禱告中遇見神的時候,就會意識到自己的不完全。神的公義在我們禱告的時候,將我們心中的罪顯露出來,其目的不是要置人於死地,而是要賞賜人悔改的心,10但前提必須先讓這人認清自己已被罪孽所牽絆,這就好像我們以為房子打掃乾淨了,但打開窗戶讓陽光照進室內之後,反倒看見室內滿是灰塵一般;另一方面,也藉此幫助我們從關注別人「眼中的刺」,轉移到看見自己「眼中的梁木」,這種「自我省察的機制」復甦的時候,才可能引導我們的眼光從別人的身上遠離,從心獄之中走出來,因為信仰的動力是從靈而出的自省,不是僅從理智、情感與意志的機制而出的批判。

以賽亞先知在《以賽亞書》第五章唱出葡萄園之歌,道出以色列民如同神栽種並小心呵護照顧的葡萄樹,最後竟成為無法釀酒的野葡萄之後,他隨即發出一連串的「 禍哉」,向大有勢力的地主,以及整天花天酒地、浸淫在罪孽之中、顛倒是非、破壞司法公義……等這些人發出警告與預言,在這樣的對比之下,先知以賽亞可以說是無可指摘的義人。豈知,當他接著在第六章看見寶座的神與撒拉弗天使,他竟說出:「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之中,因為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我的眼已看見(直譯)」(賽六5),也就是說,此時他的「自我省察的機制」甦醒,如此,他才可能有再次被神潔淨的機會。

是的,察覺自己有罪是遠離罪淵的關鍵。靈程到了某個階段,必須學會將眼光的焦點從仇敵身上(詩一二九篇),轉移到自我破碎的懺悔(詩一三○3-4),這也是上行的過程,更是靈性更進一步的綻現。接著,這個人與神的關係也會產生「質」的變化,甚至是信心的昇華,這也是本篇下半段所要探討的重點,欲知詳情,下回分解。

註:

推薦給朋友   發表感想   看讀者迴響   加到我的百寶箱   下載PDF檔 分享至 Facebook
返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