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圈圈隨行網 喜信福音團契 喜信醫宣網 生命體驗營 Android APP IOS APP 喜信 FB TJC 喜信網路家庭 首頁 會員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福音 網路雜誌 網路廣播 網路電視 福音傳真 遠距教學 日光美樂地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家庭-大小報 喜信家庭-教會與團契 喜信家庭-喜信成員 喜信家庭-文藝特區 喜信家庭-會員服務 喜信家庭-聯絡我們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討論園地-聖經學堂 討論園地-心靈綠洲 討論園地-慕道友茶坊 討論園地-詩歌花園
向上覺醒的呼求 ◎撰文/黎為昇 ◎期數:477期 ◎2017.06號
進度:詩篇一二○篇

直譯經文:



當我們讀了第一首上行之詩,第一句我們便看到詩人發出向上呼求的渴望。的確,什麼是屬靈生命的起點?就是從一個人開始有渴望向上的覺醒之際。換言之,一個沒有上行意願的人,他未來又該如何去克服上行過程中種種的倦怠、放棄的意念,與很難走到終點的迷思?

重生的濫觴是出於神的呼召


在這首上行之詩中,我們可以察覺到兩種的呼召,一是從外而來的呼召,另一種則是從內而出的呼召。根據第1節,我們看見作者說:「在臨到我的苦難中」,假若這苦難是來自於神,這苦難便是從外而來的呼召,其目的就是藉此來喚醒他,使該人有機會親近神。因此這詩人在急難中求告神,表示出苦難不一定是咒詛,端看我們如何認定與選擇,因為來自神呼召所施予的急難,或許會激發人向上呼求的覺醒。

至於什麼是從內而出的呼召?詩人說:「在臨到我的苦難中我向耶和華求告了」,此時神除了讓他感受到痛苦之外,也賞賜他甦醒的意識,讓他知道在苦難中學會向神呼求。之所以詩人會在苦難中呼求神,其關鍵乃在於神先有願意垂聽人呼求的意願,人才能夠求告神。這就好像我打電話給某人,若他不願接我的電話,這個透過電話的溝通永遠無法成立。

換句話說,當從外而來的呼召臨到他身上時,因為聖靈在他心中的運行,使他意識到這苦難的屬靈意義。換句話說,外在的苦難必須透過聖靈的運行,才能轉化成有效的內在呼召,使我們能繼續走向得救之路。要不是聖靈的喚醒,我們不會注意到這些臨到我們身上或環繞在我們周圍的事,帶有什麼生命的意義。

另一方面,所謂的從內而出的呼召,是指神賞賜他行動的動力。若這苦難沒有聖靈在心中運行,使他有回應神的能力,就會像《啟示錄》中的記載,有人即使遭受極大的苦難與災禍,他們仍然不悔改,繼續從事崇拜偶像、姦淫……等惹神憤怒的行為(啟九20)。

改變的契機是人有悔改行動的意願


什麼是福音?就是「神的大能是為了一切相信者之拯救(直譯)」(羅一16)。因此,救贖的福音不能單單倚仗著神的呼召,因為祂把選擇的主權交給人,凡選擇相信的人便會有了「信心的行動」,如此救恩的實現除了神的呼召外,人也要懇切地回應救恩的經綸才算完整。因此不要放過神在我們心中任何的漣漪,就像作詩者渴望得拯救,渴望渾沌的心境得到改善。

之前筆者提及,雖然看起來是詩人主動向神呼求,事實上卻是從神先有「應允」求告的意願開始。而一個人之所以會求告神,乃是因神想要呼召他、邀約他,在此之際,神必須先賞賜他悔改的心,他的良心才有可能被神所喚醒。因為罪人的性情完全墮落,人的靈性已死(弗二1-3,四18-19),故此他無法在屬靈的事上棄惡擇善,而且罪人是世界的奴隸,因此其意志是不自由的。然而,神仍在人的良心中保有些微的良善(箴二十27;羅二14-15),讓每個人有機會對神有所回應。

所謂「悔改的心」,意思是某人在完全改變他對罪與公義的想法與態度後,進而改變他的生活方式。3之所以人能如此行,乃是因為神賜下悔改的心,並同時伴隨著赦罪之恩(徒五31;提後二25-26),使人能意識到有被赦免的可能,才會有願意改變的力量;不然,假若人任何的改變都沒有被赦罪的可能,那麼一切的付出不都成徒然了。

同時,所謂神賜人悔改的心,意指當人在面對呼召,並感到扎心之際,此時神將選擇權交到他手中,由這人來選擇願意回應神的呼召與否,他當下便有決定自身未來永恆命運的自由意志,並且內在的心力會驅使他有進一步的行動來回應神。因此,一個重生者,除了有神喚醒他的良知之外,他也必須要有願意領受救恩的行動。

脫離住在米設與基達帳棚之苦


所謂的「米設」,其字面的意思是「拉出 drawing out」(創十2;結三八2),或許是現今位於裡海(Caspian Sea)與黑海(Black Sea)之間的喬治亞國(Georgia)。當時的以色列人對「米設」的觀念是極北之處,等同於我們現今對「北極」地理位置的概念。

至於「基達」,其字面的意思是「黑暗」(創二五13),或許是位於敘利亞與阿拉伯沙漠的一支遊牧民族部落的名字,他們常出沒於阿拉伯北部之處,也就是埃及到肥沃月灣的交界處,他們向往來的客旅行搶,然後很快返回沙漠,因此那裡的人常過著盜賊和掠奪的生活。

詩人說:「因為我寄居在米設,與基達的帳棚住在一起」,怎麼他一下子住極北之地,一下子又住到沙漠裡呢?事實上作者運用詩的體裁,為要表達他生命的深處,正落在米設與基達之處,即應許之地以外;換句話說,就是作者發現他現今住在世界,正遭受「被拖累(米設)」、「昏暗(基達)」的情境。作者想脫離米設、基達,乃是因為他受夠了虛假與爭鬥,因此他極度想脫離說謊的嘴唇、詭詐的舌頭,以及脫離爭鬥的環境。

第一、想脫離虛假的言語

所謂的「說謊」,就是導引某人相信不是真實的事,一般是為了得到某種私人的利益;而「詭詐」,意思是藉著隱瞞真相或歪曲事實,來欺騙某人的行為或動作。4事實上沒有人生來就喜歡說謊或心存詭詐,因為當我們想要說謊之前,我們必須面對良心的譴責,沒有人喜歡這樣的感覺。

然而,當一個人心中有了某種動機的時候,例如想隱藏某些事實、害怕面對我們不喜歡的情境、或是企圖想得到我們想要的……等,我們便學會了用虛假來適應世界。這種妥協後的習慣,將導致我們向上的覺醒與期待面向耶路撒冷的感覺日趨遲鈍。

為什麼作者想脫離它?因為當他擁有向上呼求的覺醒後,便意識到神不喜歡「說謊的嘴唇與詭詐的舌」,並且深深相信這樣的行為會落入神的憤怒之中,因此作者在第4節中,用兩種比喻形容神的忿怒:第一是「勇士的利箭」,第二是「羅藤木的炭火」,作為永遠倒閉在神盛怒之下的可悲記號。

所謂「勇士的利箭」,意思是神的盛怒像箭一樣的迅速,在罪人尚未察覺以先便襲擊而來。此外,因為「箭」也表示一段距離,所以才會有「一箭之遠()」(創二一16)的描述。因此「勇士的利箭」,言下之意是該人已經離神很遠,但神的忿怒像箭一樣,即使很遠之處也能穿透最堅固的盔甲,深深扎入人剛硬的心裡。另外,以「勇士的利箭」這樣的描述,也表示箭一發就收不回來,因為傷害已經造成,如同大衛所描述的「但神突然向他們射箭,他們便有了傷痕(直譯)」(詩六四7)。

至於「羅藤木的炭火」,是形容神的盛怒不易熄滅。「羅藤木的炭火」與燃燒的荊棘是不同的,既沒有火焰,也沒有燃燒的劈啪聲,卻能產生極大的熱能,並且可以維持很久的燃燒狀態,甚至據說有的即使表面似乎熄滅了,一年後仍餘燼猶在。因此神即使寬容惡人,暫時沒有付諸審判的行動,有時是為了等待惡人悔改,使他們仍有得救的機會,但不代表神置之不理,一旦惡人惡貫滿盈,便會像蛾摩拉、所多瑪城一樣被火滅盡。

聖經中當論到「嘴唇」與「舌頭」時,往往指的是我們所說的話,然而,我們的話常常顯露出我們內在的心境,因此主耶穌說:「……因為出於心所充滿的便由嘴說出(直譯)」(太十二34)。也正如先知以賽亞一開始不斷指責選民所犯的罪,但當他見到神坐在寶座上的異象時,才赫然發現他的嘴唇不潔,神差派天使以祭壇中的炭來潔淨他的口,才正式差遣他為主發聲。相同地,這裡詩人下決心要離開米設與基達的帳篷,便從他的嘴唇開始,像以賽亞一樣。

第二、想脫離爭鬥的環境

除了虛假的言語之外,接著詩人也想脫離爭戰、不和睦的環境。他在第6節說到「我的心與她居住很久,與恨惡和平的人」,此處陰性代名詞的「她」,指的是那些「恨惡和平的人」的心;換句話說,陰性名詞的「心」,是指內在的自我與生命的本質,包括思想、感覺、意向與需要,5也就是說,詩人覺得他的生命,他所想、所感覺、所決定與所想要的,都與恨惡和平、不願安靜的人的生命深深地相處在一起。可怕的是,這種恨惡和平的生命是充滿競爭、暴力、自私和貪婪,常住在一起之後,很難擔保自己不被影響。

所謂的「和睦、和平」,意思是從紛擾中得到釋放,得到自由與安靜。詩人說:「我是和睦」,意指他內在的本質是一個追求和睦的人,無論是他的思想、感覺、意向與欲望,都是以追求和睦為出發點。然而所謂追求和睦,不是只有在和平愉快的環境中心平氣和,更是要有消弭爭鬧、對立與促進和諧的生命。換言之,和睦並不會無緣無故存有,需要由人在他的生活方式中活出來。

我們都知道要結出聖靈的果子,但什麼是「結出聖靈的果子」?簡單說,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其特質,有人稱作性格。這些性格或許來自於先天遺傳或後天的家庭環境、教育、社會、價值觀……等,使每個人被塑造成一個屬於他自己的人格特質。這原本是中性的,與善惡、好壞沒有直接的關係;然而,因為這世界在惡者的掌控之下,因此我們的性格便擺脫不了被惡的特質所滲透,這些惡的特質便會使我們不知不覺趨向於罪與邪惡之中。

「結出聖靈的果子」就是藉由聖靈的引導,一步步地對付我們這種帶有罪性的性格,這是非常困難的事,因為這些生命的特質已經纏累我們很久,甚至已經成為生命一部分,如今要除去這些,的確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一旦我們一步步得勝,漸漸將聖靈果子中的特質在我們的生命中扎根、發芽,直到最後成我們生命的特質,即性格的一部分的時候,這就表示我們已經結了聖靈的果子。

然而,我們有可能睡了一覺醒來,就脫胎換骨成為一個完全性格不一樣的人嗎?答案當然是不可能的,因為生命的改變,需要歷經思想的轉變、克服情感的左右、欲望的調整、每一次選擇的掙扎……等,使我們漸漸轉變,而成為一個不一樣的我。看看雅各轉變成以色列,付出了多少生命的代價,而新約的保羅、彼得、耶穌的門徒雅各與約翰……等,不也是如此嗎?

難怪保羅會用「聖靈的果子」來類比,因為當我們看見一棵樹長出果子來,它是要歷經種子在土底,破種、萌芽、扎根、除草、施肥、防蟲、防動物破壞……等,許許多多繁瑣的照顧與經營,最終才會有結出果子的成果。而且神往往藉由相反的情境,使我們歷經內心的掙扎、選擇、作出決定,使我們產生神要我們所發出的德行。換句話說,結出聖靈果子的過程,常常是因為面對試探,而在善與惡之間不斷地選擇善而成的。

例如,當我們看見一個很可愛的嬰兒,我們會忍不住去抱他、親他、愛他。試想,末日審判的時候,主耶穌會因為我們愛這個嬰兒而判定我們已經結出仁愛的果子嗎?這是不可能的。然而當我們面對一位不可愛的人,甚至他令我們痛恨、厭煩,但我們若要結出仁愛的果子,就必須要拒絕心中的厭惡,甚至一步步克服自己心中發出對別人恨惡的軟弱,直到最後能夠接受對方,像約瑟接納他的兄弟一樣,到審判的那日,這件事必成為我們結出仁愛果子的證據。因此,神將不可愛的人放在我們周圍,就是要我們學習如何愛人。

和睦也是如此,假若這詩人都被愛慕和平的人環繞,他要和睦是輕而易舉的事;然而當他被放在充滿愁煩與喜歡競爭、爭鬧、對立等不願和睦的人在一起的時候,那時要成為一個和睦的人,便是一種爭戰。因為不但要應付這些人的傷害,還要不斷平撫自己避免掉落到鬥毆的情緒之中。

詩人說:「我是和睦,但當我說話時,他們要爭戰。」可見要成為和睦的人,必須先從說話開始,避免自己的話語落入爭吵與憤怒之中,尤其在恨惡的氛圍中,即使是簡單的一句話,要說得好還真不容易。最可怕的是,舌頭的殺傷力就像火可以燎原,而且無法熄滅的,直到燒盡為止;或是像滿了害人的毒氣,不但擴散力很厲害,也使不少人遭害。這也是為何雅各長老認為言語與敬虔是息息相關的(雅一26),虔誠的人必會勒住自己的舌頭,這也是我們檢視靈修好壞一項很重要的關鍵(雅三1-8)。

因此,一個立志要成為「我是和睦」的人,必須是一個懂得控制衝動的人,這種人往往是較為堅強的,因為他是願意被理性和紀律所約束,如此便能散發仁慈、溫和的光輝,才有可能活出心平氣和、得理饒人的生活態度。這股從神而來的穩定力,便會產生放棄與人衝突、碰撞的自制力,並且不仗勢欺人。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與見識(雅三13),也就是具有分辨對錯、善惡,與瞭解事情原委的能力,並願意付諸行動而獲得智慧經驗的累積,漸漸知道如何選擇適當的方法與檢視修正其過去的作法,來面對「恨惡和睦的人」,您說是嗎?


註:

1.「給你」的第二人稱陽性單數代名詞,指的是第2節陽性名詞的「舌頭」;而「加妳」第二人稱陰性單數代名詞,指的是第2節陰性名詞的「嘴唇」。

2.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 With Werkgroep Informatica, Vrije Universiteit Morphology; Bible. O.T. Hebrew. Werkgroep Informatica, Vrije Universiteit. (Logos Bible Software, 2006)

3.Johannes P. Louw and Eugene Albert Nid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Based on Semantic Domains (New York: 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96), 509.

4.James Swanson, Dictionary of Biblical Languages with Semantic Domains : Hebrew (Old Testament) (Oak Harbor: Logos Research Systems, Inc., 1997).

5.James Swanson, Dictionary of Biblical Languages with Semantic Domains : Hebrew (Old Testament) (Oak Harbor: Logos Research Systems, Inc., 1997).

推薦給朋友   發表感想   看讀者迴響   加到我的百寶箱   下載PDF檔 分享至 Facebook
返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