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行恩道-859期

可不可看哈利波特?(下)

(摘自謝順道長老《順道信箱釋疑1》,2004年06月,腓利門書房出版社發行)|發佈日期:2019/11/06

《哈利波特》系列的作品,有「正面」的意義,但也有「負面」的影響不容忽視。不過「預防勝於治療」,禁止他們閱讀,甚至終日疑神疑鬼;倒不如提昇他們「慎思明辨」的能力......。 (Joy 摘要)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
.
.
二.正面的意義


眾所週知,就教育兒童而言,用講故事的方式來潛移默化,往往比採取教條式的灌輸法更有效成千上萬的家長所以要帶著孩子去排隊,很有耐性地等候搶購《哈利波特》,乃因這套叢書正可滿足他們在這方面的需求。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凡看過《哈利波特》的家長,多數都認為它是兒童的優良讀物。就這個角度來看,這套叢書之發行,確實有它正面的意義。茲舉出幾項,簡述如下:



1.強調善惡因果關係的觀念


聖經說:「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加六7~8)。又說:「祂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羅二6)。這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教訓和實例,聖經上幾乎處處都有;這也是世界各地的兒童,在家庭和學校所接受的道德教育。


《哈利波特》系列的書上所敘述的許多故事,善惡分明;好人雖然常被欺負,最後總是屬於勝利的一方。對於人物的性格之特徵,也刻畫得淋漓盡致;好人總是誠實善良,壞人總是狡猾凶悍。這樣的布局,正與兒童世界的道德觀念相符,必可提昇教育效果。



2.有助於增強兒童的想像力


在日治時代,從小學到中學,筆者所接受的都是灌輸式的教育,凡老師所講的話,學生幾乎照單全收,而沒有屬於自己的思考空間。及至長大成人後,聽說西方國家所採取的是啟發式的教育,可以讓學生充分思考、自由發問,並且進行討論;那時候我想,這也許是西方國家各部門的科技都比較先進的緣由吧?看完《哈利波特》系列的作品之後,令我感受很深刻的是,作者J.K.羅琳的想像力非常豐富,可以說是屬於天才型的作家。因此,我認為對兒童來說,這套書應該可以培養他們對各項事物觀察入微,並且多方思考的好習慣;久而久之,則可以擴大他們的思想領域,並且增強他們的想像力。如果這樣,我們的子孫的知識和智慧,豈不是將比我們這一代更長進嗎?



3.教導兒童如何做功課


故事中三人組之一的妙麗,是魔法學校裏的高材生;每逢老師提出問題之時,她總是第一個舉手回答。她的成績所以如此優異,說穿了,只有三個祕訣:第一是,上課前,先預習課文;第二是,上課中,專心聽課;第三是,課餘時間,常跑圖書館查資料。


當然,這是老生常談的方法,每一個學生都知道;但理論歸理論,如此身體力行,而且持之以恆的學生並不多。為什麼?只有一個理由,懶惰、好玩,得過且過;等到月考或期末考到了,才死背課文,還不是可以過關?然而,這些方法因為出現在這麼有趣、這麼刺激的《哈利波特》系列的作品上,效果就不一樣了。因為故事中特別耀眼的人物,全校的同學所崇拜或嫉妒的高材生妙麗,如今活生生的現身說法,是極容易刺激兒童去模仿的。



4.宣揚母愛的偉大力量


哈利波特的父母被佛地魔殺死的時候,只有一歲的他,竟然奇蹟似地保住了他嫩弱的小生命!為什麼?答案是:母愛的偉大力量保護著他!


10年後,當哈利波特很輕易地得到了魔法石的時候,佛地魔對他說:「孩子,你的父母很勇敢……我先下手殺你的父親,他寧死不屈,英勇地反抗到底……。你的母親原來不用死的……她為了保護你才喪命……。你要是不希望她是白白送死,就快把石頭交給我吧!」(《神祕的魔法石》299~301頁)。


那一次,正當佛地魔要殺害哈利波特的時候,鄧不利多及時趕到,救他離開密室,送到醫院。三天後,哈利波特從昏迷中醒過來,鄧不利多對他說:「你的母親為了救你而死。如果說,世上真有一件佛地魔所無法了解的事,那必然就是愛了。他並不曉得,像你母親對你那樣強烈的愛,必定會留下它自己的印記。我指的並不是疤痕,不是肉眼可見的記號……。曾經被某個人這樣深深愛過,即使那個愛我們的人已經死亡,也將會留給我們某種永遠的保護力量,那就存留在你自己的皮肉上。」(《神祕的魔法石》305~306頁)。


《哈利波特》系列的作品,從一集到四集描述,佛地魔共有三次機會可以殺掉哈利波特,卻老是無法得逞。為什麼?原來是母親為了保護他而捨命後,對他那種強烈的母愛,已經在他的身上留下印記,成為永遠的保護力量了。至於那種保護力量是怎麼發揮出來的,我們都很難以了解;我們所知道的是,母愛的力量是何等的偉大呀!



5.不可活在虛幻的夢境裏


關於「意若思鏡」的功能,鄧不利多向哈利波特解釋:「它讓我們看到的,不多不少恰好是我們心裏最深沉、最迫切的慾望。然而,這面鏡子既不能教給我們知識,也無法讓我們看到真相。人們在它前面虛度光陰,被他們所看到的景象迷得神魂顛倒,或是逼得發狂。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看到的究竟是事實,還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妄想。」接著,鄧不利多提醒哈利波特說:「活在虛幻的夢境裏,因而遺忘了現實生活,這是絕對行不通的!牢牢記住這一點。」(《神祕的魔法石》222頁)。


「我們各人都不可老是活在虛幻的夢境裏,為了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妄想而虛度光陰;乃要趁早醒悟,回到現實的世界,腳踏實地,致力於做自己該做的事。這面鏡子也不能教給我們知識,因為知識乃是由我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所累積下來的成績。」作者所以要安排鄧不利多解釋意若思鏡的功能,乃為要強調這種「實事求是」的觀念;這種積極的人生觀,不但在提醒她自己,也要提醒讀者。究竟《哈利波特》系列中的故事都是虛構的,我們千萬不要脫離現實的世界,沉迷於奇幻的故事中!



6.教導兒童勇敢面對威權


佛地魔是魔法世界的罪魁,法力高強,曾用魔法殺害許多不服從他的巫師。因此,人人都以「那個人」來稱呼他,只有鄧不利多和哈利波特敢直呼他的名字。鄧不利多是魔法學校的校長,眾人所公認當代最偉大的巫師,他當然不怕佛地魔;哈利波特所以不怕他,則因接受了鄧不利多所教導,「要勇敢面對威權」之觀念。


當魔法石被毀之後,哈利波特說:「我剛剛在想,先生,就算魔法石已經沒用了,但佛地……我是說,『那個人』……」鄧不利多即時糾正他說:「叫他佛地魔,哈利。你要記住,永遠都要使用事物的正確稱呼。對於名稱的恐懼,會更強化對於事物本身的恐懼。」於是哈利毫無畏懼地說:「是的,先生。嗯,佛地魔是不是還會找其他的方法再回來?」(《神祕的魔法石》304頁)。性情凶悍,殺人不眨眼的佛地魔,可以象徵惡勢力或某種威權。鄧不利多對哈利所教導的是,不要向惡勢力低頭,要勇敢面對威權;好像哈利的父母所表現的風範,至死抗拒到底,雖敗猶榮!



7.突顯現代人的心境


在《哈利波特》這套叢書上,處處都可以看到的情節是:「舉起魔杖一揮,要有什麼就有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這種情節正可顯出現代人的心境:慾望無限!魔法學校那麼多學生所以要認真學習魔法,就是為了實現愈來愈多的夢想,以滿足無限的慾望。正如《史記》貨殖傳所說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


然而,人的能力究竟非常有限,法力最高強的巫師也不是全能;當魔法施展到極限,問題依然存在之時,他便絕望了。在使徒時代,福音傳到撒瑪利亞城的時候,行邪術的西門所以會信主,乃因看見腓利所行的神蹟和異能比他更高超,令他非常驚奇(徒八9~13)。以弗所那些平素行邪術的好多巫師,之所以決心交出他們向來視同至寶的巫書,全部燒毀,乃因神藉著保羅的手在那裏行了極大的奇事,使主耶穌的名被尊大,主的道大大興旺,而且得勝的緣故(徒十九10~20)。


「慾望無限,能力有限。」這種無可奈何的事實,作者已經安排當代最偉大的巫師鄧不利多這個角色,作過精闢的詮釋了。他說:「意若思鏡讓我們看到的,是我們心裏最迫切的慾望。人們在它前面虛度光陰,被他們所看到的景象迷得神魂顛倒,或是逼得發狂;卻不曉得自己所看到的,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妄想。活在虛幻的夢境裏,因而遺忘了現實生活,是絕對行不通的!」


退一步說,就算有一個超級的大巫師,只要舉起魔杖一揮,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任何東西,那又怎麼樣?他心靈的深處真的能因此而得到滿足嗎?答案是否定的。智慧王所羅門曾說:「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論到吃用、享福,誰能勝過我呢?」但到了晚年,頭腦清醒過來的時候,回顧既往的人生歷程,他竟然感嘆:「誰知道?這一切都是虛空!」(傳二10~11、25~26)。為什麼?只有一個理由:人的心靈深處永遠是虛空,永遠不能知足(傳五10~11);一切物質的享受和名利的追求,也都是虛空(傳一1、12~14、16~18,二1~9)。人類終其一生的努力,或爭權奪利,無非都想要填滿內心的虛空;結果,永遠填不滿,永遠是虛空!怎麼辦?只有一個方法,而且是又簡單又有效的方法:「盡人當盡的本分,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這是《傳道書》的結論,充實人生、叫生命更豐盛的正確途徑(傳十二13)。為什麼只要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就會知足,而不覺得內心虛空呢?舉例說,約伯是「敬畏神,遠離惡事,完全正直」的義人(伯一1、8,二3)。約伯敬畏神的具體表現是:深信凡事都有神的美意,禍福都來自神。所以無論處在任何逆境,他都能持守他的純正,而至死不渝(伯二3、9~10)。更可貴的是,當他喪盡一切產業和兒女,到了一無所有的地步之時,他還能從心裏稱頌神的名。因為他知道:他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神,收取的也是神(伯一13~21)。這是凡事知足,內心充實的極致!除了約伯之外,保羅也學會了「凡事知足」的秘訣,因而內心充滿了喜樂。他說:「我靠主大大的喜樂……。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四10~13)。


他與約伯一樣,深信凡事都有神的美意。他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八28)。正因如此,所以為了傳福音而被打,甚至坐牢,他仍然可以禱告、唱詩,讚美神(徒十六22~25),將監牢視同樂園。這是凡事知足,內心充實,生命豐盛的活見證!保羅既然靠著主耶穌加給他的力量,學會了「凡事知足」的祕訣,我們今日信靠主耶穌的人,豈不是也能夠做到嗎?


「慾望無限,心靈空虛。」這是《哈利波特》系列的作品所突顯出來,現代人的心境寫照。阿摩司先知的預言,已經應驗在這個時代 。他說:「主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必命飢荒降在地上。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摩八11)。在這個時候,基督徒可否閱讀《哈利波特》之爭論,並不重要;那是魔鬼的詭計,為的是要叫教會的內部發生紛爭,彼此對立。最重要的是,把握這個機會,積極向社會上各階層的人傳福音,使人人生命更豐盛,心靈更充實!



 
三.負面的影響


《哈利波特》系列的作品,除了上述「正面的意義」之外,也有「負面的影響」,不容忽視。如下:



1.權力至上


在密室裏,奎若教授向哈利波特平靜地表示:「我是在環遊世界的旅途中遇到他(佛地魔)。那時我還是個愚蠢的年輕人,腦袋裏充滿了善惡是非之類的荒謬觀念。佛地魔讓我認清自己的錯誤。世上並沒有善與惡,有的只是權力。」(《神祕的魔法石》297頁)。


這段話所要宣揚的思想是:堅持善惡是非的觀念,是愚蠢、荒謬;惟有崇尚權力,才是聰明、正確。佛地魔企圖統治魔法世界,不斷地施用黑魔法殺害不服從他的巫師,便是這種「權力慾」的行動化。今日的世界所以如此混亂,人心惶惶,乃因崇尚「權力至上」的危險人物,或隱或顯,處處都存在。當然,認為「除了權力之外,並沒有善惡」之思想,乃出於佛地魔,並不是作者J.K.羅琳的主張。但分辨能力比較差的兒童,卻可能被誤導。


對於主內的兒童,我們應該建立的觀念是:聖經上的真理,善惡分明(詩一1~6;羅二6~8;加六7~8)。神是眾光之父(雅一17),至聖至善的存在者(出十五11;代下卅19);魔鬼和牠的爪牙,則是眾善的仇敵(徒十三10)。而且聖經也否定「權力至上」的思想,因為主耶穌說:「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太廿六52)。



2.人死後還會轉世投胎


鄧不利多的朋友尼樂‧勒梅,用他所提鍊的魔法石來製造長生不死藥,而活到665歲,他的妻子長春則活到658歲。為了防備佛地魔偷走魔法石,鄧不利多獲得勒梅的同意,把勒梅委託他代為保管的魔法石毀掉了。因此,哈利波特問鄧不利多說:「這表示他(勒梅)和他太太都會死囉?」鄧不利多回答他說:「是的,他們會死。」接著,他又說:「對你這麼年輕的人來說,這的確讓人感到難以置信。但是對尼樂和長春而言,這其實就好像是過完極端漫長的一天之後,好好上床睡覺一樣。再說,對一個真正健全的心智而言,死亡只不過是下一場偉大的冒險。」(《神祕的魔法石》227~228頁、304頁)。


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魔法石」?人類是不是真的可以用它來製造「長生不死藥」?對這件事,我認為無須爭論。因為在奇幻故事中,許多不可能的事都可以變成可能。此事猶如只要轉動一下「時光器」,就可以任意把時間逆轉到過去,或跳越時空到未來一樣的神奇(《阿茲卡班的逃犯》147~148頁、388頁、463頁、468~471頁)。


我認為需要提出來探討的是,鄧不利多所堅持的「生死觀」。鄧不利多是魔法學校的校長,依據作者J.K.羅琳的描述,他是屬於正派的巫師,也是佛地魔最怕的勁敵;他對生死的見解,可以視同作者的主張。尤其是鄧不利多特別強調,他對生和死所作的詮譯,是一個真正心智健全之人的看法;由此更可以確定,作者所以安排鄧不利多發表這些言論,乃要以他為她的思想之代言人。鄧不利多認為「死亡好像上床睡覺一樣」,又認為「死亡只不過是下一場偉大的冒險」。這種見解所含蓄的意義是:晚上睡覺,次晨起床,又是新的一天;人死後轉世投胎,將進入另一個新的人生階段。我今天活著,是活在偉大的冒險中;死後轉世投胎,將經歷另一場冒險。人生在世,死了又生,生了再死;不斷地輪迴,永無止境。


1960年代,興盛於美國的「新紀元運動」(New Age Movement),或譯「新世紀運動」,對於生和死所作的詮釋是:「人生無盡,我們不曾真的死去,也未曾真的出生;我們只是渡過不同的階段,沒有終點。」這種主張與鄧不利多所堅持的「生死觀」,多麼相似!因此,我推測J.K.羅琳對生和死的看法,可能來自新紀元運動的思想。


我曾經出生到這個世界來,一旦死了,我便離開這個世界而去;人生在世有生必有死,生和死如形影相隨。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認,而且是無法逃避的事實。新紀元運動的「生死觀」,簡直是自欺欺人的謬論,不足採信。聖經說:「人人都有一死(人人只能生一次,死一次,不會死了又生,生了再死),死後且有審判(人人死後都要等候神的審判,不會轉世投胎)。」(來九27)。審判的結果,世界各地凡能得救的人,都要與以色列人的先祖同聚於天國(太八11);是死後直接聚集到那裏,沒有人會經過轉世投胎的階段。凡不能得救的人,身體(復活後的靈體)和靈魂,都要滅在地獄裏(太十28)。人人只有這一輩子可以活,既沒有前世,也沒有來生;因此,人人都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主耶穌在山上改變形像,臉面明亮如日頭的時候,摩西和以利亞在異象中向主的門徒顯現,同主耶穌說話(太十七1~3)。拉撒路死後,被天使帶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裏,得著安慰(路十六22、25)。這些經文告訴我們,摩西死後並沒有轉世投胎,一千多年後才能向主的門徒顯現。亞伯拉罕和拉撒路也都沒有轉世投胎,拉撒路死後才能被天使帶到亞伯拉罕那裏去。依據上列的事實、聖經的教訓和史蹟,我們可以斷定,J.K.羅琳安排鄧不利多所主張的「生死觀」,是違反真理的。這是我們對主內的青少年,必須灌輸的正確觀念。



3.人沒有靈魂也能活


有一次,哈利問路平教授說:「催狂魔的帽子下,究竟藏了什麼東西?」路平答道:「催狂魔只有在施展牠最可怕的終極武器時,才會脫下牠的帽子。」哈利又問:「是什麼武器?」路平說:「他們稱之為『催狂魔之吻』。這是催狂魔想徹底毀滅一個人時,所採用的手段。我想帽子下必然是有某種像嘴巴的東西,因為牠們會咬住犧牲者的嘴,然後吸出他的靈魂。只要你的大腦和心臟還在維持運作,你沒有靈魂照樣也可以活下去。但你卻不再有任何自我意識,不再有任何記憶,一切全都沒有了,而且永遠都不可能復原。你將會只是活著而已,就像是一具空殼。」(《阿茲卡班的逃犯》293頁)。


霍格華茲魔法學校新聘的這位路平教授是「黑魔法防禦術」老師,被作者J.K.羅琳歸類為正派巫師;因此,他對靈魂所作的詮釋,應該可以視同作者的思想。而依據他的敘述,催狂魔只要咬住囚犯的嘴,就可以吸出他的靈魂;但囚犯喪失了靈魂之後,還能活下去。這種「靈魂觀」,何等荒謬!


聖經說:「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雅二26)。這就是說,靈魂一旦離開人的身體,他就死了。聖經又說,靈魂還在人的身上,那個人是活的(徒廿10);靈魂離開人的身體,那個人就死(創卅五18;路廿三46);靈魂回到人的身體來,那個人就復活了(王上十七21~22;路八55)。聖經再說:「凡活物的生命和人類的氣息,都在神手中。」(伯十二10)。「祂(神)若……將靈和氣收歸自己;凡有血氣的,就一同死亡。」(伯卅四14~15)。


上列的經文清楚的教導我們兩件事:第一、靈魂使人有生命,靈魂一旦離開人的身體,死亡便臨到那個人。第二、人的生命在神手中,神若收回人的靈和氣,那個人便死亡。由此可知,作者J.K.羅琳安排路平教授所敘述,有關「靈魂」的見解,是與聖經上的真理互相牴觸的。



4.不懂魔法就是麻瓜


凡不懂魔法的人,都被稱為「麻瓜」;不能接受魔法的家族,則是「麻瓜家庭」。這種描述在《哈利波特》系列的作品中,幾乎俯拾皆是。我認為作者自己既然不是女巫,她就不可能存心要用這種方式來藐視一切不懂魔法的人;她所以要創造「麻瓜」這個新名詞,只是把它當作一種著作手段而已,為的是要提昇故事的趣味性和刺激性。也許這就是英國式的幽默,也是《哈利波特》系列的作品,之所以能叫成千上萬的讀者排隊搶購的原因之一吧?然而,判斷能力比較差的青少年卻可能被誤導,以為作者藉著這套叢書所要傳達的信息是:崇尚魔法,巫師至尊!如果這樣,對於心智不健全的青少年來說,豈不是會造成傷害嗎?據說,有些小學生竟然在背唸魔法咒語,在英國則帶著掃帚去學校的都有。這些小動作所顯示出來的信息,是不是正在說明他們已經受了負面影響呢?



 
結論


《哈利波特》系列的作品,基督徒到底可否閱讀?個人依據上述的理由,認為看也無妨,但並不鼓勵。


「預防勝於治療」,這是人人都知道的醫學常識,但我卻要加上一句:「增強免疫力更勝於預防。」因為我們所生存的空間散布著太多病菌,我們隨時都可能感染疾病,真的防不勝防。所以為了抗拒病菌的侵襲,除了預防之外,若再加上增強自體的免疫力,則效果必然更好。


在分離的禱告中,主耶穌為門徒代禱:「我不求祢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祢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約十七15)。魔鬼是世界的王,全世界的人都臥在牠手下(約十四30;約壹五19);一切的試探,都來自牠所控制的世界(約壹二16)。門徒居住在世界,難免遇到各種試探,但主耶穌卻不希望他們離開世界。主只求天父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就是有堅強的信心,足以戰勝一切試探(弗六16;彼前五8~9;約壹五4)。


在禱告文中,主耶穌教導門徒這樣禱告:「不叫我們遇見試探。」(太六13)。《呂振中譯本》譯為:「領我們不進入試誘。」《新經全集》譯為:「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這就是說,基督徒所懼怕的並不是受試探,而是擔心勝不過試探;只要蒙神保守,不陷入誘惑,即能戰勝試探,試探何足懼怕?為了擔心感染疾病而天天提心弔膽,寢食難安;不如增強自體的免疫力,而足以抗拒病菌的侵襲。與此同理,為了擔心主內青少年閱讀《哈利波特》之後,會受負面影響,而禁止他們閱讀,甚至終日疑神疑鬼;不如提昇他們「慎思明辨」的能力(林前十四29),並且增強他們的信心(彼前五8~9;約壹五4)。這是宗教教育系每一個教員,以及每一個家長的共同責任。


《哈利波特》系列的作品,空前的暢銷,電影院場場客滿,世界正在瘋狂!這種不可思議的景象,現在剛剛開始;類似的奇幻小說,預料必日益增多。在未來的日子,每逢市面上出現類似的奇幻小說之時,家長若能陪伴自己的兒女,與他們一起閱讀;然後,與他們討論,並隨時灌輸正確的觀念,必有助於提昇他們的分辨能力。那麼與《哈利波特》類似的奇幻小說,即使充斥市面,我們也可以高枕無憂了。不是嗎?







文章標籤:  #力行恩道